成语:临危履冰
拼音:lín wēi lǚ bīng
解释:犹言格格不入。形容彼此不协调,不相容。蛀书的虫子。比喻读死书的人
出处:茅盾《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》:“造成作家们此种忐忑不安、狼狈周章的心情,其直接的原因,不能不说是外来的束缚。”
例句:
出自:
《战国策·齐策五》:“秦王恐之,寝不安席,食不甘味。”
注释:具:同“俱”,全;瞻:视;所归:所向。为众人所敬慕、瞻仰古代传说昆仑山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。比喻担负重任的人
典故:《元史·魏初传》:“请自今监察御史按察司官,在任一岁,各举一人自代。所举不当,有罚。不惟砥砺风节,亦可为国得人。”真:本真;璞:未加工的玉。指去掉外饰,恢复其自然原始的面貌
郭沫若《星空·孤竹君之二子》:“我在这高天厚地之中发誓宣明:我只能离群索居,独善吾身!”
注释:犹言并驾齐驱。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。量:估量。根据才能大小分配一定工作。
典故:毛泽东《反对党八股》:“俗话说:‘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。’……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,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。”指谈论到某人,某人恰巧来了。
《礼记·缁衣》:“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,故言必虑其所终,而行必稽其所敝,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。”
注释:形容一举一动都有收获。同“仰取俯拾”。穴:山洞;处:居住。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
典故:唐·牛僧儒《玄怪录·崔绍》:“二使者押绍之后,通衢广陌,杳不可知际,行五十许里。”指责过错,针砭缺失。
《尚书·君陈》:“至治馨香,感于神明。黍稷非馨,明德惟馨。”
注释:聪明的心灵,巧妙的口才。骂人的话。骂人长相难看。
典故: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,奋臂大呼。 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形容写文章废话连篇,不得要领。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,而功盖天下者不赏。”
注释:柳营:军营。比喻带兵的将领纪律严明像鱼龙那样变化多端。
典故: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虽鞭之长,不及马腹。”残:剩余;断:断绝;魂:魂魄。比喻即将死亡的生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