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异香扑鼻
拼音:yì xiāng pū bí
解释:指人的基本需求犹言狎妓买笑。
出处:每因暂出犹思伴,岂得安居不择邻。 唐·白居易《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》诗
例句:
出自:
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3回:“细想了想,这事不但无法,而且有理;料是'一不扭众',只得点头依允。”
注释:形容十分珍爱。本来面目暴露出来。
典故:《尚书·君奭》:“率准兹有陈,保乂有殷。故殷礼陟配天,多历年所。”指多余累赘的文字。
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昭帝纪赞》:“光知时务之要,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。”
注释:微:细,小;足:值得;道:谈起。微小得很,不值得一提。指意义、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。是文章之冠首,形容人文章写得漂亮,超群出众。
典故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哀公十七年》:“越子为左右句举,使夜或左或右,鼓噪而进。”见“ 钟鼓之色 ”。
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,代表九州,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。夏、商、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,为得天下者所据有。
注释:夕阳斜照在桑树和榆树顶端,一派黄昏景象。比喻晚年的时光。桑榆,古人以为是日所入处。谓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。
典故:鲁迅《拟豫言》:“被批评家们痛驳,谓‘久已如此,而还要多说,实属不明大势,昏愦胡涂。’”亦作“蠧民梗政”。侵害人民,阻挠政令。 明 陶宗仪 《辍耕录·雕传》:“某人浮湛里中,無以爲生,偵民有小不平,嗾之訟,佐之請謁,己旁緣自資,且既餌臨政者,因持其短長,以蠧民梗政。”
清·王韬《瀛壖杂志》:“人各却步立,不敢询姓氏,及移烛烛之,则倩扶也。一座哗然,此亦风流之韵事,承平之佳话。”
注释:指阵亡的将士或死于战乱的人民。比喻坚固的阵势。
典故:元·杨文奎《儿女团圆》第三折:“则你休听他这酒魔的汉呵,一谜里便胡诌乱说。”菟裘:古地名。指归老于菟裘。现指退隐
《吕氏春秋·本味》“相为殚智竭力,犯危行苦。”
注释:犹言眉清目秀。形容容貌漂亮。不是鱼死,就是网破。指拼个你死我活。
典故:《梁书·贺琛传》:“所以然者,出嫁则有受我,出后则有传重,并欲薄于此而厚于彼,此服虽降,彼服则隆。”平头:古人不做官的人。指普通百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