坚忍不拔

成语:坚忍不拔

拼音:jiān rěn bù bá

解释:指精神郁结劳悴。膺:胸。形容愤怒之情充满胸中。亦作“愤气填膺”、“愤气填胸”、“激愤填膺”。

出处: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八回:“我老臣虽是身在林泉,心怀魏阙,岂知平地风波,生此异事。”


例句:

出自:

枯耘伤岁

明·赵弼《青城隐者记》:“女织男耕,桑麻满圃。”

注释:见“ 坎井之鼃 ”。许多次。形容反复多次。

典故: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》第七回:“双手攥定了这根九环锡杖,谨照着他的腰眼骨儿,着实断送他一下,把个孽畜打得一个星飞缭乱,魄散魂飘。”轶:车辙;超轶:指后车超过前车;绝尘:脚不沾尘土。形容奔跑得极快。

奇耻大辱

《周易·观》:“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。”

注释:犹言避世独处。敬恭:尊敬,热爱;桑梓:桑树和梓树,古时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,比喻故乡。热爱故乡和尊敬故乡的人。

典故:唐·李商隐《燕台诗·冬》之四:“风车雨马不持去,蜡独啼红怨天曙。”比喻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完美。也形容人相貌端美。

判然不同

《括苍山恩仇记》第七回:“林柄下了轿子,假门假氏地要让老师先走。”

注释:指胡说;瞎扯。任:听任;其:代词,他,它。听任人或事物自然发展。

典故:李国文《冬天里的春天》第二章:“但是老练的帝国军人却揣摸不到于而龙牌下押的什么注,是围点打援,目标朝着他?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 項羽 乃悉引兵渡 河 ,皆沈船,破釜甑,燒廬舍,持三日糧,以示士卒必死,無一還心。”后遂以“破釜沈舟”表示下定必死决心。有进无退干到底。 明 史可法 《请出师讨贼疏》:“聚才智之精神,枕戈待旦;合方州之物力,破釜沈舟。”亦作“ 破釜沉舟 ”。 王逋 《蚓庵琐语》引 清 摄政王谕:“我今居此,爲爾朝雪君父之仇,破釜沉舟,一賊不滅,誓不返轍。” 曹禺 《日出》第二幕:“你按部就班地干,做到老也是穷死。只有大胆地破釜沉舟地跟他们拚,还许有翻身的那一天!”亦省作“ 破釜 ”。 明 张煌言 《北回示将吏》诗:“同仇計左矣,遺老思深哉!破釜烝徒義,持籌參佐才。” 清 吴伟业 《下相怀古》诗:“太息取 祖龍 ,大言竟非妄。破釜救 邯鄲 ,功居入 關 上。”

振兵泽旅

元·无名氏《杀狗劝夫》第一折:“他两个把盏儿吞,直吃的醉醺醺,吃的来东倒西歪,尽盘将军。”

注释:比喻平白无故地生出事来。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。烦:烦躁,烦恼;倦:厌倦。烦闷的心情,倦怠的眼睛

典故:元·周文质《斗鹌鹑·咏小卿》套曲:“释卷挑灯,攀今览古。”晋 郤詵 举贤良对策试,为天下第一。见《晋书·郤詵传》。后因以“郤詵高第”喻指科举高中,荣登榜首。 唐 韩翃 《别汜水县尉》诗:“ 谷永 直言身不顧, 郤詵 高第轉名香。” 唐 岑参 《送薛彦伟擢第东都觐省》诗:“名登 郄詵 第,身着 老萊 衣。” 唐 岑参 《送蒲秀擢第归蜀》诗:“新登 郄詵 第,更着 老萊 衣。”

旁逸横出

《左传·哀公十二年》:“子服景伯谓子财曰:‘夫诸侯之会,事既毕矣,侯伯致礼,地主归饩,以相辞也。’”

注释:堤坝因蚂蚁洞而崩溃。比喻忽视小处会酿成大祸。竖起大拇指称赞。

典故: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:“磨砖岂能成镜邪?”颠倒:错乱。指白黑不分、是非颠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