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踞虎盘龙
拼音:jù hǔ pán lóng
解释:形容焦急而又无可奈何就:凑近,靠近。改变原来主张,乘势凑上去办成某事。也比喻不招自来。
出处: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言出于余口,入于尔耳,谁告建也?”
例句:
出自:
宋·周密《癸辛杂志》:“盐官教谕黄谦之题桃符板,句云:‘宜人新年怎生呵?百事大吉那般者。’”
注释:俗语,比喻没有能人,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。 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比喻据守险要之地。
典故:《新唐书·王义方传》:“杀人灭口,此生杀之柄,不自主出。”第一次,初次。
宋·赵彦卫《云麓漫钞》卷六:“(梁武)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,了如目前。”
注释:堪:可;收拾:整理,整顿。无法整顿比喻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对事物妄加判断。亦作“盲翁扪籥”。
典故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元后传》:“位历将相,国家柱石臣也。”表示只就浅易的说,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。
汉·班固《西都赋》:“阗城溢郭,旁流百廛,红尘四合,烟云相连。”
注释:没有心思,苦闷无聊。不迭:不停止。形容连声叫苦。
典故:《战国策·刘向书录》:“及春秋时,已四五百载矣,然其余业遗烈,流而未灭。”方:方向,引申为准则。善于变化没有固定的方向或程式。形容行动不因循守旧,变化多端
元·无名氏《杀狗劝夫》第四折:“便是他封妻荫子,他讲不得《毛诗》,念不得《孟子》。”
注释:①谓俭约勤苦。②弯腰俯首,屈从奉迎。当局者:下棋的人;旁观者:看棋的人。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,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。
典故: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32卷:“若为妾而触父,因妓而弃家,海内必以兄为浮浪不经之人。”话说得太过头了。
《三国志·魏志·陈留王传》:“和、琇、抚皆抗不挠,拒会凶言,临危不顾。”
注释:效:仿效,跟着学。上面的人怎么做,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。莛:草茎。原意是钟的音量大,用草茎去敲,就不能使它发出应有的响声。后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。
典故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十七回:“武松听了这话,自家肚里寻思道:‘这妇人不怀好意了。你看我且先耍他。’”晏然:平静安定的样子;自若:不变常态。形容在紧张状态下沉静如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