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褒贬与夺
拼音:bāo biǎn yǔ duó
解释: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。同“从善如流”。百姓可以站在上面控诉地方官。比喻法庭裁判公正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42回:“陈穆公亦有使命至晋,代卫郑致悔罪自新之意。”
例句:
出自:
《后汉书·史弼传》:“窃闻勃海王悝……外聚剽轻不逞之徒,内荒酒乐,出入无常,所与群居,皆有口无行,或家之弃子,或朝之斥臣。”
注释:犹言进贤任能。举荐贤者,任用能人。犹言魂飞魄散。形容惊恐万分,极端害怕。
典故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83回:“都是汝等谗佞之徒,误国之辈,妒贤嫉能,闭塞贤路,饰词矫情,坏尽朝廷大事!”树长得再高,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。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,最后还是要回归故土。
《新唐书·李泌传》:“时李怀光叛,岁又蝗旱,议者欲赦怀光。帝博问群臣,泌破一桐叶附使以进,曰:‘陛下与怀光,君臣之分不可复合,如此叶矣。’由是不赦。”
注释:比喻重获生机。然,同“燃”。犹言同心协力。
典故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16回:“看了柴进、燕青出言不俗,知书通礼,先自有八分欢喜。”行:从事;成:成功。虽然行动了但没有成功。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
宋·陈亮《酌古论·李愬》:“愬复能待以厚礼,示以赤诚,言笑无间,洞见肺腑。”
注释:故纸:指古籍。指一味钻研古籍而脱离现实。亦作“钻故纸”、“钻研故纸”。毫无根据的话。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。同“流言蜚语”。
典故:元·张寿卿《红梨花》第四折:“着他隐姓埋名,假说做王同知的女儿。”歪斜不正
金·马钰《满庭芳·化胡了仙兄弟》:“三尸调引,六贼迷惑,自然斗乱魂魄,镇日争财竞气,恋酒贪色。”
注释:比物:比类,比喻;志:心意。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、表达自己的心意。端坐不斜视,专心一意。
典故:《说郛》卷八五引宋·张商英《护法论》:“何暇更从无明业识造端倡始,诱引后世阐提之党,背觉合尘,同人恶道,罪萃阙身。”歌舞的装束、用具,即指歌舞。也指能歌善舞的人。同“舞衫歌扇”。
《北史·广阳王深传》:“往者元叉执政,移天徙日。”
注释:犹言暴虎冯河。比喻有勇无谋,鲁莽冒险。形容畏惧到极点。
典故:浩然《艳阳天》第121章:“屋子里空空荡荡,冷冷清清。”疾:憎恨;恶:指坏人坏事。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