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一通百通
拼音:yī tōng bǎi tōng
解释:痛恨邪恶,喜悦善良。形容爱憎分明。兵甲:即甲兵,穿着盔甲的士兵。腹中装有士兵。比喻人有雄才谋略。
出处:清·叶迁琯《吹网录·魏太和铜熨人款识》:“观察所征鸿篇钜制已多。”
例句:
出自:
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00回:“有时遇见薛蝌,他便姣姣乔乔、姣姣痴痴的问寒问热,忽喜忽嗔。”
注释:比喻平白无故。谓苟安岁月。本作“翫歲而愒日”。见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。 明 张敬修 《张文忠公行实》:“乃當事者翫歲愒月,卒不能以實應。”参见“ 翫愒 ”。
典故:《尚书·洪范》:“凡厥庶民,有猷有为有守。”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。同“鳞次栉比”。
清·夏燮《中西纪事》第八卷:“某经历海洋五十年,此身在炮弹中入死出生者数数矣!”
注释:笏:古代官员上朝时手中拿的狭长板子,用玉、象牙或竹片做。原指官员打扮,上场演戏。现比喻新官上任(含有讽刺之意)。物华:万物的精华;天宝:天然的宝物。指各种珍美的宝物。
典故:《后汉书·循史传·孟尝》:“盘木朽株,为万乘用者,左右为之容耳。王者取士,宜拔众之所贵。”渡:越过;陈仓:古县名,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。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。也隐喻男女私通。
《梁书·元帝纪》:“叱咤则风云兴起,鼓动则嵩华倒拔。”
注释:爱耍小聪明。指放荡的生活方式。同“选色征歌”。
典故:梁启超《新史学·历史与人种之关系》:“世界文明史之第五段,实惟阿利安族中罗马人与条顿人争长时代。而罗马人达于全盛,为日中将昃之形;条顿人气象方新,有火然泉达之观。”麻痹:肢体失去知觉和运动机能障碍,比喻失去警觉。指粗心、疏忽,对事物不敏感,失去警惕性。
《朱子全书》:“文者,顺理而成章之谓。”
注释:萧然:清静寂寞的样子;尘:尘世。形容极为超脱,不被俗情杂物所累诡秘:神秘不可知;莫测:无法捉摸。指人的行为态度神秘难以揣测。
典故:清·彭养鸥《黑籍冤魂》第15回:“这都是风俗奢靡,处处使人销魂荡魄。”下了决心,非常坚定
《晋书·宣帝纪》:“亦犹窃钟掩耳,以众人为不闻;锐意盗金,谓市中为莫睹。”
注释:丝:弦乐器;竹:管乐器。弹拨吹奏乐器犹言衔石填海。比喻为实现既定目标,坚韧不拔地奋斗到底。
典故: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见有闭门读书,师心自是,稠人广座,谬误差失者多矣。”比喻人风神秀异。也形容书法秀逸圆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