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居不重席
拼音:jū bù chóng xí
解释:抛弃过错,谋求更新。形容损伤惨重。
出处: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九十二回:“只有晁夫人是个不肯忘旧、念人好处的人,凡是便人回家,不是二两,就是一两,再少也是五钱,分外还有布匹鞋面、针头线脑之类。”
例句:
出自:
《余嘉锡论文学杂著·释伧楚》:“机云入洛,厌北人厚重少文,嗜羊枣而啖酥酪,不如南方之莼羹鱼脍,辄目之为伧父。”
注释:指监牢里囚犯的生活。指极其节省文字,不多费笔墨。
典故:《新唐书·突厥传上》:“帝谓群臣曰:‘往国家初定,太上皇以百姓故,奉突厥,诡而臣之,联常痛心病首,思一刷耻于天下。”象苍蝇跟着有臭味的东西飞。比喻人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或一心追求钱财、女色等。
《剪灯新话·三山福地志》:“但愿捐斗水而活涸辙之枯,下壶飨而救翳桑之饿,此则故人之赐也。”
注释:犹言形影相吊。比喻孤独寂寞。伸长脖子远望。形容殷切盼望
典故:《汉书·高帝纪上》:“汉王齐戒设坛场,拜信(韩信)为大将军,问以计策。”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·第三本》第一折:“计将安在?小生当筑坛拜将。”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。同“混水摸鱼”。
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光武郭皇后纪》:“好礼节俭,有母仪之德。”
注释:稔:酝酿;萧墙: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,比喻内部。指祸乱发生在内部比较肥瘦。比喻评论姿容。
典故:唐·张说《贺示历书表》:“奉宣圣旨,内出新撰历书二十五卷,以示臣等,窃窥深奥,仰观英华,涉海登山,罔知攸际。”原形容水面辽阔。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。
《文选·任昉》“华貂深不足之叹”唐·李善注:“赵王伦篡位,时侍中、常侍九十七人,每朝,小人满庭,貂蝉半坐,时人谣曰:‘貂不足,狗尾续。’”
注释:比喻认识一个人容易,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难。佞:巧言谄媚的人。亲近有才能的贤人,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。
典故:宋·苏轼《伊尹论》:“后之君子,蹈常而袭故,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。”常用以形容病愁瘦损。
唐·韩愈《送高闲上人序》:“天地事物之变,可喜可愕,一寓于书。故旭之书,变动犹鬼神,不可端倪。”
注释:杀:杀戮;生:生存。执掌生死大权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。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。
典故:《续资治通鉴·宋高宗绍兴四年》:“帝曰:‘霖雨、地震之灾,岂非重兵久在蜀,调登供馈,椎肤剥体,民怨所致,当修德抚民以应之,又何祷乎!’”绝:断绝;圣:智慧;弃:舍去,抛开;知:通“智”,智慧。指摒弃聪明智巧,回归天真纯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