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粉骨糜躯
拼音:fěn gǔ mí qū
解释: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作一定的让步。忧:愁苦,忧虑。忧虑国家公事,不考虑个人私事
出处:《西湖佳话·三台梦迹》:“也先不道,志满气骄,将有长驱深入之势,不可不预之防。”
例句:
出自:
清·魏源《圣武记》第八卷:“黄殿、李勇、吴外等,因民弗忍,又窥台吏文婪武嬉,遂谋变也。”
注释: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。置辩:辩论,申辩(用于否定)。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。表示确凿无疑。
典故:南朝梁·钟嵘《诗品》卷上:“余常言:‘陆才如海,潘才如江。’”指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。
《人民日报》1976.6.25:“在西沙保卫战中,一批刚刚穿上海军服的青年战士,驾着战舰,劈风斩浪,无所畏惧地同敌舰格斗,为保卫祖国的宝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。”
注释:用为隐居不仕之典。萧墙: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,比喻内部。指祸乱发生在内部。
典故:明·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二卷:“西子捧心,愈见增妍;丑妇效颦,弄巧反拙。”比喻凶恶狡黠之辈。
《后汉书·儒林传上·孔僖》:“[僖与崔駰]同游太学,习《春秋》。因读吴王夫差时事,僖废书叹曰:‘若是,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。’”
注释:以多学知识、技能为富有。博:广博;闻:见闻;识:学识。知识丰富,见闻广博。
典故:语出唐·韩愈《应科目时与人书》:“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,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?”形容勇猛、猛烈。
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度尚传》:“所亡少少,何足介意!”
注释:同“ 發姦擿伏 ”。《魏书·良吏传·宋世景》:“民間之事,巨細必知,發姦摘伏,有若神明。”《旧唐书·良吏传上·贾敦颐》:“又發姦摘伏,有若神明。”蹈:踩;覆:颠倒;辙:车迹,指道路。重走别人翻车的路。比喻不接受教训,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。
典故:元·无名氏《马陵道》楔子:“庞涓久后得地呵!此人是个短见薄识、绝恩绝义的人。”据传周文王嗜昌歜,春秋鲁曾点嗜羊枣。后用以指人所偏好之物。
唐·冯用之《机论上》:“一得一失,易于反掌,一兴一亡,疾如旋踵,为国家者可不务乎?”
注释:避开强暴的,欺凌弱小的。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。比喻希望落空,成果丧失,前功尽弃,好象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。
典故:高云览《小城春秋》第十八章:“秀苇看见一个光着上身、瘦骨嶙峋的童工,提着一簸箕的泥灰,在一条悬空吊着的跳板上,吃力的走着。”形容雪花飘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