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反首拔舍
拼音:fǎn shǒu bá shě
解释:指为争取财利而斤斤较量,连极微小的数量也不放过。为别人(或事)牺牲自己。
出处:谢觉哉《青年人怎样锻炼自己》:“敢想、敢说也是一种斗争。首先要和自己的旧思想作斗争。”
例句:
出自:
清·王韬《上当路论时务书》;“西国之所以讲强兵富国者,率以尚器为先。”
注释:比喻代人受罪责或以此代彼。亦作“僵桃代李”。原指人手大,脚大。后多用来形容花钱、用东西不节省。
典故: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:“世人决不可戏而不戏,胡作乱为。”犹没精打彩。形容精神不振,情绪低落。
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乐也。”
注释:把丰年积余的粮食储备起来,留待灾年歉收时使用。慎:谨慎。谨慎收尾,如同开始时一样。指始终要谨慎从事
典故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:“此郎亦管中窥豹,时见一斑。”发指:头发直竖;眦裂:眼眶裂开。头发向上竖,眼睑全张开。形容非常愤怒。
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49卷:“今谓明义各自为宜,少多非为定准,如六通四达,岂止三耶!”
注释:输:公输般,即战国时期有名木匠“鲁般”;墨:墨子,战国时期思想家。比喻攻守双方力量相仿,各显神通苦口:药吃起来特别苦;逆耳: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。形容真诚的规劝。
典故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党锢传·李膺》:“久废过庭,不闻善诱,陟秙瞻望,惟日为岁。”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。指志趣、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,自然地结合在一起。
宋·叶适《制科》:“当制举之盛时,置学立师,以法相授,浮言虚论,披抉不穷。”
注释:比喻来者神气不凡,光采动人。同“满坐风生”。恒:恒心。学习可贵的是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
典故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“庚即送直,然后得还,经此数四”刘孝标注引《中兴书》:“峤有俊朗之目而不拘细行。”犹同心协力。团结一致,共同努力。
李欣《老生常谈·编村史》:“作自我教育的‘村史’,这却是破天荒的创造。联想所及,由小见大。”
注释:啬兵员,反而减少行军饭灶。指伪装士兵逃亡,示弱以欺骗对方。九原: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,因称墓地;作:起,兴起。设想死者再生。
典故: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12回:“一经生有儿女,希冀独吞家财,莫不铺谋设计……种种陷害。”惊:惊吓;掉:恐惧,战栗。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