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所到之处
拼音:suǒ dào zhī chù
解释:落魄:沮丧失意。形容不得志时穷困、狼狈颓丧的样子。指财物等身体以外的东西,表示无足轻重的意思。
出处: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乐也。”
例句:
出自:
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三回:“涎眉邓眼没志气的东西,没有下唇,就不该揽着箫吹。”
注释:指天庭或地府。也比喻最高境界。同“冥漠之都”。争着向前,唯恐落后。同“争先恐后”。
典故:元·关汉卿《金线池》第三折:“掴着手分开云雨,腾的似线断风筝。”才能高超,见识深远。
清·李百川《绿野仙踪》第60回:“这是刻不可缓的时候,还要拿死人取笑哩。”
注释: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。同“遗风余俗”。如是:如此,这样;观:看,看法。抱这样的看法。泛指对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。
典故:昭曰:‘盖闻经师易遇,人师难遭。’ 晋·袁宏《后汉纪·灵帝纪》原指仙境。亦用以形容帝王高深华美的宫殿。
清·洪昇《长生殿·弹词》:“马嵬坡血污了天姿国色,江南路哭杀了瘦骨穷骸。”
注释:指出口皆合道理,无需选择。闻:听。听了跟没听到一样。形容不关心,不在意。
典故:《三国志·魏志·董遇传》云:“人有从学者,……从学者云,苦渴无日。遇言:‘当以三余。’或问:‘三余’之意。遇言: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阴雨者晴之余。”形容心满意足,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。同“快心遂意”。
明·谢榛《四溟诗话》卷二:“诗,适情之具。染翰成章,自然高妙,何必苦思以凿其真?”
注释:洁白的美玉上面没有一点小斑。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。双方不经过书面签字,只以口头承诺或交换函件而订立的协定,它与书面条约具有同等的效力。本用于国际事务间,后亦用为事先约定的套语。又称作“绅士协定”。
典故:汉·班彪《王命论》:“盖在高祖,其兴也有五:一曰帝尧之功裔,二曰体貌多奇异,三曰神武有征应,四曰宽明而仁恕,五曰知人善任使。”按礼节朝暮参拜问安。
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即为怪迂,析辩诡辞,以挠世事,虽小辩,终破大道而或众。”
注释:端:头绪。形容变化多种多样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。比喻极难得到音信、言论或来访。
典故: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卷二十八:“你若和我好意,佛眼相看;若不好时,带累一城百姓受苦,都死于非命。”决:判决;狱:讼事;断:决断,判断。审理诉讼,判定刑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