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貌是心非
拼音:mào shì xīn fēi
解释:指对佛教、道教如不阻塞,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。现比喻不破除旧的、坏的东西,新的、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。指装腔作势、无真实本领的人
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回:“此去有山,名天荡山,山中乃曹操屯粮积草之地。”
例句:
出自:
《汉书·赵广汉传》:“其发奸擿伏如神。”
注释: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逸:安闲;自恣:放纵自己。安闲自在地漫游,任意放纵自己
典故: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15回:“有的说他死有余恨,还该灭他三族,穷搜他的党羽;穷言杂语,激聒个不了。”犹言团团转。形容不知道怎么办好。
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32回:“我还急忙不死,却不是零零碎碎受苦?”
注释:①不顾一切地斗争。②用尽全部精力。尊敬贤者,屈身交接士人。旧时谓封建帝王或官员重视人才。
典故:明·宋濂《赠会稽韩伯时序》:“顾余不敏,操无用之学,徒以空文出应时须,画蚓涂鸦,日不暇给。”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。形容艺术技巧高超,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。
《庄子·骈母》:“多于聪者,乱五声,淫六律,金石丝竹,黄钟大吕之声,非乎,而师旷是已。”
注释:触:触动,感动。看到某一景物内心感到悲伤。餐食日霞,吞饮日光。指超尘脱俗,修炼成仙。
典故:宋·苏轼《郭忠恕画赞序》:“空蒙寂历,烟雨灭没,恕先在焉,呼之或出。”喻:说明。借用古代的事来说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。
《三国志·魏书·袁绍传》:“高祖父安,为汉司徒,自安以下四世,居三公位,由是势倾天下。”
注释:形容文辞斑斓简洁。形容极端仇视或痛恨。也形容把某种情绪或感觉竭力抑制住。同“咬牙切齿”。
典故:明·无名氏《薛苞认母》第二折:“孩儿也,你是个识文谈字的人。”恤:周济;忽:不重视。救济自己亲近的人,对不亲近的人就不重视
元·无名氏《宦门子弟错立身》:“指望你背紫腰金,怎知你不成器!”
注释:揭:高举;竿:竹竿,代旗帜。砍了树干当武器,举起竹竿当旗帜,进行反抗。指人民起义。陟:登、升;岵:有草木的山;屺:无草木的山。指久居在外的人想念父母。
典故: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·云门偃禅师法嗣》:“今日未吃茶上堂堵人会心,但向街头市尾屠儿魁刽地狱钁汤处会取若恁么。”谓知识和见闻广博。 明 俞弁 《逸老堂诗话》卷下:“ 玄敬 當時最以洽博多聞稱,不知何所據而云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