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秉节持重
拼音:bǐng jié chí zhòng
解释:比喻共同经历患难。耗:减损,消耗;丧:丧失。吓得魂魄都飞散了。形容极为惊恐,不知所措
出处:丁玲《风雨中忆萧红》:“但徒劳的热情虽然常常于事无补,然在个人仍可得到一种心安。”
例句:
出自:
《庄子·山木》:“南越有邑焉,名为建德之国,其民愚而朴,少私而寡欲。”
注释:谓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欢乐,远地之民则闻风而附。指政治清明。昂:高;壑:峪。高出霄汉,耸立山壑。形容才能杰出,建树宏大功业。也形容志气高昂,胸怀广阔。
典故: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·学五》卷十一:“固不可凿空立论,然读书有疑有所见,自不容不立论。”到一个地方,就顺从当地的习俗。
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:“凤皇不下,句爪、居牙、戴角、出距之兽于是鸷矣。”
注释:男的不与女的争斗比喻仁义。谓以仁居心,以义行事。
典故:唐·李商隐《为荥阳公桂州谢上表》:“敢伐善以攘羭。”故纸:指文籍,古书。讽刺脱离实际,一味读古书的人
清·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一回:“其余十八行省,那一处不是执迷不化,扞格不通呢?”
注释:到山上去采珍珠。比喻办事的方向、方法错误,一定达不到目的。擗:以手拍击胸膛;踊:用脚顿地。捶着胸跺着脚大哭。形容极度哀伤地痛哭
典故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林公道王长史,敛衿作一来,何其轩轩韶举。”比:比较。对所处的中等地位感到知足。形容满足现状,不求进取
毛泽东《团结一切抗日力量,反对反共顽固派》:“这样,汪精卫派和国民党的反共顽固派两家里应外合,把时局闹得乌烟瘴气了。”
注释:①模样端正。②犹言规规矩矩。在朝廷做官,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;辞官隐退时,就反省自己,以弥补过失。
典故:严复《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》:“凡其自毁齿至于白首,终其百年之身,所目注心营,劳苦险难。”指前进之道反若后退。同“进道若退”。
明·无名氏《大劫牢》第一折:“莫不是滥吏赃官,将民业攘。”
注释:碰到灾难也能化为吉祥。春秋时期虞国大夫百里奚无所作为,虞亡后入秦,辅佐穆公建立霸业。指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中才能发挥
典故:《诗·小雅·正月》:“谓天盖高,不敢不局;谓地盖厚,不敢不蹐。”为了国家大业,不惜毁坏自己的家庭。比喻无私奉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