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毫不介意
拼音:háo bù jiè yì
解释:像到了没有人的地方。形容作战勇敢,无人敢阻挡年轻男女的柔情。亦指感情丰富、助人为乐的心性。
出处:汉·王充《论衡·语增》:“周公执贽下白屋之士。”
例句:
出自:
《孙子·虚实》:“敌虽高垒深沟,不得不与我战者,攻其所必救也。”
注释:俎:菜板。菜板上的肉。比喻可以任人宰割结果一场空,一无所有。
典故:元·贾仲名《金安寿》第一折:“助人笑口欢容,几多密意幽悰。”犹言心如野草。形容不羡荣华的品节。
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94回:“李纨正要劝解,丫头来说,太太来了。袭人等此时无地可容,宝玉等赶忙出来迎接。”
注释:比喻采取错误的办法,不但解决不了问题,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。同“救火投薪”。相信他是真的。指把假的当作真的。
典故:《宣和书谱·石延年》:“遂入馆,然跌荡不羁,剧饮尚气节,视天下无复难事,不为小廉曲谨以投苟合。”登山航海。比喻长途跋涉,经历险远的旅程。
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庾子嵩作意赋成,从子文康见,问曰:若有意邪?非赋之所尽,若无意邪?复何所赋?答曰:正在有意无意之间。”
注释:指流转迁徙。同“流离播越”。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,约当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。
典故:孙犁《芸斋琐谈》:“别人的客气话,一变而成了自我吹嘘。”契阔:久别的情怀。指生死离合
宋·欧阳修《梅圣俞寄银杏》诗:“鹅毛赠千里,所重以其人。” 唐朝贞观年间,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。一次,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,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。在这批贡物中,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——白天鹅。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,万一有个三长两短,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?所以,一路上,他亲自喂水喂食,一刻也不敢怠慢。这天,缅伯高来到沔阳湖边,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,张着嘴巴,吃力地喘息着,缅伯高心中不忍,便打开笼子,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。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,合颈一扇翅膀,“扑喇喇”一声飞上了天!缅伯高向前一扑,只捡到几根羽毛,却没能抓住白天鹅,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,一时间,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,直愣愣地发呆,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:“怎么办?进贡吗?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?回去吗?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!”随从们说:“天鹅已经飞走了,还是想想补救的办法吧。”思前想后,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,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,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,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:“天鹅贡唐朝,山重路更遥。沔阳湖失宝,回纥情难抛。上奉唐天子,请罪缅伯高,物轻人义重,千里送鹅毛!”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,披星戴月,不辞劳苦,不久就到了长安。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,缅伯高献上鹅毛。唐太宗看了那首诗,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,非但没有怪罪他,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,不辱使命,就重重地赏赐了他。[2] 从此,“千里送鹅毛,礼轻人义重”[3] ,便成为我国民间礼尚往来、交流感情的写照或一种谦词。
注释:满脸怒气莽:粗率、莽撞。做事鲁莽
典故:清·刘献廷《广阳杂记》卷二:“得悉其山川险要部落游牧,暨其强弱多寡离合之情,皆洞如观火矣。”测:估测。变化很多,不能预料。
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
注释:反躬自问,指自我反省。形容说话絮叨,琐谈不休。
典故: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裴松之注引《魏书》:“太祖自统御海内,芟夷群丑,其行军用师,大较依孙、吴之法,而因事设奇,变化如神。”旱魃: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怪物。指发生旱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