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饰非拒谏
拼音:shì fēi jù jiàn
解释:形容祥瑞和平的环境。①指想买王献之字,却得到了羊欣的字。意为差强人意。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画虽然逼真而终差一等。
出处:《墨子·耕柱》:“且翟(墨翟)闻之:‘为义非避毁就誉。’支之苟道,受枉何伤?”
例句:
出自:
清·戴名世《程孝子传》:“呜呼!人孰不有母,读孝子之事,反身自问,竟何如哉!”
注释: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。现也比喻对人对事任意挑剔。用圆木做枕头,睡着时容易惊醒。形容刻苦自勉。
典故:《荀子·乐论》:“乐者,圣人之所乐也,而可以善民心,其感人深,其移风易俗,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。”形容愤怒到极点。同“火冒三丈”。
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39回:“庭中空空洞洞,不设一物,惟种一株大桂树,树下放一个捣药的玉杵臼,臼旁养一个白色兔儿。”
注释:形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犹发家。 柳青 《创业史》第一部第十四章:“老二 振海 见他哥这样卖力气发家致业,推着土车楞跑哩。”参见“ 發家 ”。
典故:唐·鲍溶《始见二毛》诗:“百川赴海返潮易,一叶报秋归树难。”唐·柳氏《杨柳枝》词:“一叶随风忽报秋,纵使君来岂堪折。”蟾:蟾蜍。月宫中的玉兔和银蟾。指月亮
《仁王经·末》:“一切大众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”
注释:枘:榫头;凿:榫眼。方枘装不进圆凿。比喻格格不入,不能相合。衣着打扮如青年人的中老年人
典故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幽明录》:“须臾,云晦雷发,惊耳骇目。”褒、博:形容宽大。着宽袍,系阔带。指古代儒生的装束。
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·吏部·士大夫癖性》:“嘉靖中,杨用修衣服起居穷极华洁;同时唐荆川破衲疏羹,垢敝不堪。”
注释:不值得忧虑担心。形容十分幽默、诙谐。
典故: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78回:“宝之这戏子见怪贤闲事,视有若无。”趦趄:同“趑趄”,且前且退,犹豫不进;却顾:回头看。欲进而犹豫不前回头看
《庄子·天地》:“识其一,不知其二;治其内,而不治其外。”
注释:比喻用旧的形式表现新的内容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。同“含商咀征”。
典故:宋苏轼《东坡志林·贾氏五不可》:“晋武帝欲为太子娶妇。卫瓘曰:‘贾氏有五不可:青、黑、短、妒而无子。’竟为群臣所誉娶之,竟以亡晋。……俚语曰‘证龟成鳖’,此未足怪也。以此观之、当云‘证龟成蛇’。……”投:契合。形容双方感情融洽,心意完全一致。亦作“情孚意合”、“意同情合”、“情投意洽”、“情亲意合”、“意合情投”、“情投气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