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聋者之歌
拼音:lóng zhě zhī gē
解释:赤:火红色。形容言语恶毒,出口伤人。犹言三坟五典。泛指古代典籍。
出处:《歧路灯》第三八回:“孔耘轩道:‘小婿业师惠人老,原是弟说成的,今上学已经两月,弟尚无杯水之敬,所以(备筵)并请三位陪光。’”
例句:
出自:
毛泽东《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》:“不尊重人家的风俗习惯,自以为是,看不起人家。”
注释:痕迹,蛛丝马迹赍:怀抱着,带着;殁:死。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。
典故:《梁书·侯景传》:“不顾社稷之安危,惟恐私门之不植。甘言厚币,规灭忠梗。”遇事如意,心情舒畅。称心:恰合心愿。快意:心情爽快舒适。
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举枉错诸枉,则民服;举枉错诸直,则民不服。”
注释:舛:违背,不相合。时运不顺,命运不佳。指处境不顺利。用直捷了当的方法讲出真实情况
典故: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子路》:“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”亲:亲近的人;疏:疏远的人。亲近的人不会被疏远的人隔开
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贫,其一富。 《白鹤堂时文集》
注释:凝脂:凝结的脂肪。相貌白净而丰润。由不得自己,控制不住自己。
典故:《书·武成》:“乃偃武修文,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野,示天下弗服。”指极力侍侯与讨好文人
元·无名氏《刘弘嫁婢》第四折:“则为你积功累行阴功厚,布德施恩神天佑。”
注释:任意干坏事。济:拯救;匡:匡正。拯救人世,匡正时政。
典故:三国魏·曹植《王仲宣诔》:“算无遗策,画无失理。”《南史·梁简文帝纪论》:“自谓安若太山,算无遗策。”重视传来的话,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。比喻相信传说,不重视事实。
《魏书·太武五王列传》:“苦乐不均,羊少狼多,复有蚕食,此之为弊久矣。”
注释:犹言平安无事。把祸害转嫁到别人身上
典故:邓小平《贵州新区工作的策略》:“在处理杂色武装问题时,要依据不同对象,权衡利弊,审慎处理。”窟:洞穴。潭:深水池。龙居住的深水潭,虎栖身的巢穴。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