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訏谟定命
拼音:xū mó dìng mìng
解释:指井底的癞蛤蟆,比喻没有见识的人。内外勾结,串通一气。
出处:汉·李陵《与苏武三首》:“嘉会难再遇,三载为千秋。”
例句:
出自:
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天假之年,而除其害。”
注释:庙算:庙堂的策划。指朝廷的重大决策非常高妙尚未显露的祸患。
典故: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,十万之众,受制于人。”旧指圣人手订的经典和贤人阐释的著作。
唐·李公佐《谢小娥传》:“娥志坚行苦,霜舂雨薪,不倦筋力,十三年四月,始受具戒于泗州开元寺,竟以小娥为法号,不忘本也。”
注释:形容迫切的心情或要求。同“如饥如渴”。形容十分想念。
典故:语出唐·曹松《己亥岁》诗之一:“凭君莫话封侯事,一将功成万骨枯。”肥沃的土地
晋·潘岳《马开督玮》:“慷慨非死而死者,缀辞之士,未之或遗也。”
注释:裒:减少;增:补充。削减有余以补不足比喻考虑问题时从主观愿望出发,只从好的方面着想打算。
典故:《金史·章宗元妃李氏传》:“向里飞则加官进禄。”明·周楫《西湖二集·巧书生金銮失对》:“……征聘吴与弼进京,加官进爵,将隆以伊傅之礼。”比喻好事难以实现。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3回:“军败于当阳,计穷于夏口,区区求救于人,而犹言‘不惧’,此真大言欺人也。”
注释:比喻说得很动听,实际上在骗人指以正直的言论谏诤。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。
典故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国语·齐语》:“沾体涂足,暴其发肤,尽其四肢之敏,以从事于田野。”投:投入。无处可飞的鸟被迫投入人的怀抱。比喻因处境艰难而投靠别人
邓小平《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》:“招生主要抓两条:第一是本人表现好,第二是择优录取。”
注释:掴:用巴掌打。打一掌出现血印。比喻做事有效用,立竿见影倒拿着剑,把剑柄给别人。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,自己反受其害
典故: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七回:“三荷包再问问他,他便指东话西,一味支吾。又说:“临时我自来照料。”又说:“连我也不懂得甚么。”三荷包无可奈何,只得辞了出来,又与丁师爷商量。”神魂:神志;据:依托。形容神志失去常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