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赃秽狼藉
拼音:zāng huì láng jí
解释:不肖:不象,不贤。指品德差,没出息,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。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、朴实的状态或本性。同“还淳反朴”。
出处:唐·元稹《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》:“固合抚绥黎庶,上副天心,蠲减征徭,内荣乡里。而乃横征暴赋,不奉典常,擅破人家,自丰私室。”
例句:
出自:
元·无名氏《陈州粜米》:“日间不做亏心事,半夜敲门不吃惊。”
注释:国步:国家的命运。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张:伸张,扩张;厉:猛烈。指声势烜赫
典故:清·王韬《淞滨琐话·画船纪艳》:“[鱼轩]中有二女,装束艳冶……斗媚争妍,堪称双绝。”同“ 拱挹指麾 ”。 汉 董仲舒 《春秋繁露·随本消息》:“拱揖指撝,諸侯莫敢不出。”
茅盾《清明前后》:“现在是深埋在黄梦英心深处了,被玩世不羁的外衣厚厚地覆盖着了。”
注释:怀疑这个,又怀疑那个。形容神经过敏,无中生有,胡乱猜疑。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。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。
典故:三国·魏·李康《运命论》:“夫黄河清而圣人生。”比喻对子女的慈爱。
明·无名氏《活拿萧天佑》头折:“你这般昧地瞒天,谄佞奸僻。”
注释:念:思念。爱慕贤者,怀念故旧陟:登、升;岵:有草木的山。指久居在外的人想念父母。
典故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29回:“夫人见策形容憔悴,泣曰:‘儿失形矣!’”指执政的人有信还要有义,才能受到人民拥护。
明 余继登《典故纪闻》:“有或违者,必罚不贷。”
注释:比喻四处奔波,生活动荡不定。要:通“邀”,求取。想求取宠信,反招致祸患
典故:《尚书大传·大战》:“臣闻之也:爱人者,兼其屋上之乌。”滴:水滴,雨点。雨点大如车轴。形容雨大
康濯《春种秋收》:“还是开春后第一回上坡里做活,就说巧不巧地闹了个‘不是冤家不碰头’啊!”
注释:形容藏书非常多。同“汗牛充栋”。常用以形容病愁瘦损。
典故:《列子·黄帝》:“寝吾庭者,不愿深山幽谷。”甲兵:穿着盔甲的士兵。腹中装有士兵。比喻人有雄才大谋略